我看设计教育
看看素描
素描教学好象是所有美术专业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传统老土一点的教学方法是按照纯艺术专业的要求和方法来辅导学生,更甚者竟让学生临摹大师经典素描,美之曰培养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老实说这本没有什么错的地方,但我们确实有更重要的事情来做,不同的专业在造型能力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所谓造型能力我认为就是一个人能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内心想象的能力。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素描画的很好很写实就说他造型能力强,只能说他的照抄模仿力强罢了,当他能随心所欲的表现心中意象的时候才是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但是这种很强的造型能力不是仅仅经过写实描绘就能训练出来的,也不是一个月的短期训练能够练就的。我们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换取所谓的造型能力的一点进步是很可笑的,实际上结果就是误人子弟。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设计院校、系科的教育者们已经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加以改进--就是在设计素描上的初步探索。
“设计素描”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听起来很时髦。中国人很擅长给一种事物起一个很美妙的名字,特别是在象牙塔里从事研究的专家们对概念更加痴迷。“设计素描”,听起来是和设计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但看过市面上这方面的著作后不免大为失望,看看那些所谓的设计素描作品吧:有把石膏像打碎了画、有随便找些“垃圾”来画、或画个结构素描、或画个蒙太奇的效果……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设计素描”并为之而津津乐道。一些懒于动脑的教师们觉的这样搞挺有意思就盲从而上,设计素描就这样火了起来。但我实在不敢恭维,如果这就是设计素描的话,那么西方的现代派画家都在画“设计油画”了。如果这就是设计素描的话,真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画家都在做“设计”。
不否认这样的“设计素描”相比于老土的考前样的素描有些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打破学生考前的惯性思维。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一点点的改变,要真正的改革,不要对原有的的东西小修小补的维新。我们要改变,但重要的是思路清晰的去变,既不照搬、模仿西方也不盲从潮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重点是要把眼光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从目的出发去寻找道路或许更为明智。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素描在设计专业中的地位、角色,什么样的角色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很自然的。我认为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就是要为设计服务的,它本身不再是一门独立的素描艺术,而是一种培养设计思维、意识和基础技能的手段,又以前者更为重要,所以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把它当作一门设计课来教授,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工夫上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意思、很有设计感、构成感、上来,要重创意轻写生、重速写轻素描、重抽象轻具像、重构成轻技法,避免过多的写实技能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而陷入唯美的泥潭不能自拔。
“设计素描”这个词的确不错,但我们须要正确的去理解。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设计?或从视觉上说设计和绘画艺术的区别在哪里,找到了这些也就找到了根本,以我看来,设计就是在确定了传达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视觉图形元素的创造和构成安排来传达这一信息的活动。它的要求是传达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设计感就是一种很理性的构成感,它与绘画艺术的区别在于它的功利性,素描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单色涂绘(不用“绘画”这个词语是为了和绘画拉开距离,更贴近于设计),那么设计素描就明了了,就是用单色涂绘手段按照构成原理来表达特定信息。从这里可以看出有两个特点制约这一“单色涂绘”,那就是构成原理和特定信息,这两点共同作用使这种单色涂绘不是绘画而是设计雏形,构成原理在这单色涂绘作品上的视觉表现就是画面的设计感,特定信息在画面上的表现就是心中意象。这样来做,我们既使学生在这一课程中培养了设计意识和想象能力也使这一课程更贴近设计专业,作好与设计的接轨,我认为设计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有的学生大学学了一半了还不知道设计是怎么回事,还在对国外的凡高、毕加索、达芬奇顶礼膜拜,原因就是早期的课程没有注入这种意识,在基础训练中重写实轻创意,重技术轻思维,重技法轻构成的结果。教师们往往以写实能力的好坏为标准来评估一个学生的能力,往往以作业精细的程度来评判作业的质量,而不注重创意和设计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开拓精神,使学生陷入唯美泥潭而不能自拔。
看到了问题也就找到了答案。
我认为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为了训练一定的造型能力,根据平面设计的特性,要求学生用线条表现对象,只表现对象的轮廓图形,把对象平面化处理,可以写实也可以夸张,变形或抽象为几何图形,点,线,面。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要求学生按照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来组织画面,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安排,同样的元素做不同的构成形态表现,体会不同的点,线,面的特性,情感和在构图中的力感,锻炼学生对画面的组织,控制能力。培养设计意识,设计感,哪怕是自己的签名都要作为点,线,面元素考虑进去,画面上不应有一般意义上的签名,就像一件设计作品一样。第三,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上面的基础上做一些想象开发,但不要求写实表现只要能表达意念即可,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使学生避免了陷入写实唯美的泥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想象思维和表现手法上的思考。
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齐抓共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描,才是真正的在为设计打基础,才是真正全面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才能更好的和设计专业连接。教师不应只是一个下达命令的将军,应该让学生明白他们在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只有作到师生拧成一条绳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作不到这一点,前面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另外,老师对一个学生的作业评价应从很美,很写实,很精细转到很有创意,很有意思,很有构成感,很有设计意识,概括性很强上来。
另外我认为,着还不是真正的改革,最有效的办法我认为是把素描和平面构成一块上,或者平面构成先上,三大构成是平面构成的基础,越早让学生学习,越有利于使学生由考前的绘画意识转到设计意识上来,这样才能使课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连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看看色彩
我们的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同样存在于色彩教学中。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链接。
对色彩教学的改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忘型取色。改掉考前的写实性、纯艺术性色彩写生,把学生的注意力明确的引导到对色彩本身的认识,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更专注的感受不同的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在色彩写生中不照抄、不拘泥于对象的外在形态,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和概括成尽可能少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设计基础知识能动性的设计这些色彩。
三 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四 把色彩课和色彩构成结合起来。
我认为,如果我们的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既能够避免传统色彩教学中的弊端而更有效率的使学生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链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看看构成
通常来看,构成课作为设计的基础课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如此。本身设计专业在我国最早是从纯美术中分娩出来的,开始叫做“工艺美术”或“应用美术”,当时电脑技术还没有出现或没有普及应用,这就导致了“设计”这门新生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附于纯美术,特别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甚至这种技能的地位高于创意,这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选择。但是这种教学思想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改变,却顽固的延续下来,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我们的教学者好象在电脑技术面前无动于衷,好象没有意识到电脑技术在创作实现过程中的强大作用,一味的过分强调学生的手绘技能和精细程度,这种东西甚至成了评判学生作业好坏的主要因素,画的不精细重做,颜色涂不匀重做,而无视学生作业的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于多数高校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试问手绘的再精细能赛过电脑吗?用电脑能做到的为什么用手去做无谓的辛劳?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不就是为了代替我们的手吗?我们有理由拒绝经济学上追求的效率吗?为什么不多给学生些时间多出方案、多开拓思路呢?
以上是我对设计基础教学上的思考,在设计专业课上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一一阐述,在这里只在教学方法上做一探讨。
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谁在影响学生?是学生之间还是老师?老师到底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作业设置自由命题好还是统一命题好?各有什么利弊?如何开始一门课程?如何结束一门课程?对学生作业,老师“私自”大分好还是公开大分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数?等等。这些看似不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传授的“专业知识”,但正是这些却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我认为这正是评判一个老师会不会教学、在教学上有没有艺术性的重要标准。
其实那写“必要传授的专业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稀罕”,市场上随便买本教科书都能学到,也就是学生常说的“老师讲的书上都有”。我觉得对一个老师来说,更重要是要作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不走弯路,组织学生如何在集体中拓展自己、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书上有的”,然后布置作业、打分、报分。“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据我了解,很多老师在教授一门课程的方式都是一贯的“三步曲”——讲专业知识、布置作业、打分,前面没有序幕后面没有尾声中间不够丰富。老师盼着打完分课程结束,学生盼着课程结束得个高分,一切都落在了最没有意义的分数上,老师打分看面子、看关系,学生为了自己分数高于同学对老师讨好对同学封闭。在作业布置上是自由选题,这样学生为了分数只选自己专长的、容易出效果的题材去做而不去“啃硬骨头”,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只限制在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小圈圈里面而形成思路狭窄和惰性。要知道作为一个商业设计师大多数时候是没有选择性的。出现这种畸形滑稽的现象作为任课老师责无旁贷,这是作为老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序幕”和“尾声”的原因。
我们必须承认对学生最重要的是集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教师本身的角色,所以在开课之初,要端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意识和开放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去学、如何去学;在作业设置上,要自由选题和统一命题双管齐下,使学生在后来的交流中了解集体兴趣的广泛和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思路从而开拓思维;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公开陈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并相互批评、肯定、建议,在开拓思路的同时锻炼对创作思路语言表达能力;在课程结尾,要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没有找到方法,面对集体之间的不同有何感想,从想法到作品有没有遗憾。打分时应是完全公开,再次端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总结每个学生的失误和优点,重要的不是作出一个好作品,而是打开了思维,开拓了思路。作为老师——一个评判者就要给出评判的理由,并征取学生和作者本人的意见然后评定。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会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才能为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而感到自豪,才会因没有误人子弟而羞愧。
写到这里觉得告一段落了,就像做了一个完整的呼吸。作为一个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和即将踏入校门的教师,这是我对学习期间感受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道路的思考。学识有限不免言之有误或有过于偏激之处,前辈师长扶正为盼。
微石击水,有起微波;若众石击水,必有翻覆。中国的设计教育需要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期盼风雨来临,天地翻覆,七彩当空。